非心脏骤停急诊患者骨髓腔输液疼痛现状的调查研究
·398 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年 3 月第 32 卷第 3 期 Chin J Emerg Med, March 2023, Vol. 32, No. 3
·临床研究 ·
非心脏骤停急诊患者骨髓腔输液疼痛现状的调查研究
詹玥 杨旻斐 姚晓月 徐钰威 金静芬
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,杭州 310052
通信作者: 金静芬,Email:zrjzkhl@zju.edu.cn
基金项目: 浙江省教育厅 2022 年一般科研项目(Y202250350)
【摘要】目的 通过对非心脏骤停急诊患者在骨髓腔输液过程中疼痛的观察,了解其疼痛现
状,为进一步探究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。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,选取 2019
年 1 月—2022 年 6 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 123 例非心脏骤停骨髓腔输液患者,采用自行设计的
量表进行数据收集。调查并分析其在穿刺、冲管、输液三个不同阶段疼痛的变化规律、严重程度。
结果 123 例非心脏骤停急诊患者行骨髓腔穿刺,①穿刺阶段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 74 例(60.16%),
中度或重度疼痛者有 49 例(39.84%);②冲管及开始输液阶段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 12 例(9.76%),
中度或重度疼痛者有 111 例(90.24%);③输液 15 min 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 56 例(45.53%), 中
度或重度疼痛者有 67 例(54.47%);④输液 30 min 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 43 例(47.25%), 中度或
重度疼痛者有 48 例(52.75%);⑤输液 60 min 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 50 例(68.49%), 中度或重度
疼痛者有 23 例(31.51%)。⑥单因素分析中性别、文化程度、婚姻状态、既往用药史、BMI、是
否存在创面、是否使用镇痛药物是疼痛的影响因素(P<0.05)。结论 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普遍存在,
呈规律性变化,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,宜采取个性化镇痛方案。
【关键词】 骨髓腔 ;输液 ;疼痛
DOI: 10.3760/cma.j.issn.1671-0282.2023.03.021
骨髓腔输液是急救过程中建立的紧急血管通路,为即 时的药物输注提供保障。作为临床护士能独立判别并应用 的困难血管应对策略 [1] ,骨髓腔输液以其操作简单、置管 耗时短、成功率高、并发症少的优势 [1] , 已在危重病患救 治中普遍开展。由于人体骨骼的特殊构造,液体的输注必 须使用加压输液装置克服髓腔内致密组织的压力,压力的 刺激直接作用于髓腔内大量的压力敏感神经末梢,疼痛并 发症常伴随存在,在非心脏骤停的急诊患者中尤为突出, 影响药物顺利输注,困扰医护人员的临床决策。根据现有 护理专家共识 [2] ,建议必要时使用 2% 利多卡因实施镇痛。 但是针对骨髓腔输液时疼痛的现状,鲜有报道。因此,明 确疼痛的变化趋势,有利于完善个体化的镇痛方案,对骨 髓腔输液技术进一步规范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本研究旨 在对非心脏骤停急诊患者骨髓腔输液疼痛现状进行临床观 察,了解疼痛变化规律,为精准规范镇痛方案提供参考依据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研究对象
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入本院急诊科就 诊的 123 例行骨髓腔输液的非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。
基于人体深浅反射规律 [3] ,排除 GCS 评分等于 3 分,大脑 保护性反射消失,无法通过相应量表观察评定的患者 ;对 于机体浅反射尚存的意识障碍患者,仍旧纳入研究,通过 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观察和判定。纳入标准 :① GCS 评分大 于 3 分 ;②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。排除标准 :① GCS 评分 等于 3分;②抢救后死亡患者;③存在精神、心理疾病患者。 医院伦理审批号为 [( 2022)伦审研第(0511)号 ]。
1.2 研究方法
1.2.1 骨髓腔输液操作 研究团队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、 急救用药的紧迫性,确定需建立骨髓腔输液的非心脏骤停 患者实施操作。同时,依据患者的病情及急救场景,按需 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。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按照现有镇痛 方案,在穿刺成功后给予利多卡因行骨髓内镇痛。输液过 程中持续通过加压装置维持输液速度,直至管道移除。
1.2.2 研究工具
( 1 )患者社会人口及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
根据研究目的,研究者结合既往文献及咨询骨髓腔置 管及麻醉专家基础上自行设计,内容包括患者性别、年龄、 诊断、文化程度、婚姻状态、置管部位、穿刺针型号、既 往史、精麻药品用药史、BMI、创伤史、是否存在创面。
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年 3 月第 32 卷第 3 期 Chin J Emerg Med, March 2023, Vol. 32, No.3 ·399 ·
同时,分别收集骨髓腔输液患者置管穿刺阶段、冲管阶段、 输液阶段的疼痛分值。
( 2 )昏迷评分表
本研究中患者昏迷评分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(GCS) 评估, GCS 评估表正常为 15分; 13~14 分为轻度意识障碍; 9~12 分为中度意识障碍 ;3~8 分为重度意识障碍,该表格 已在国内创伤及急救中心广泛使用。
( 3 )疼痛评分表
鉴于患者主诉是疼痛评估的金标准,本次研究中 GCS 评分≥ 12 分者,疼痛评估工具采用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 (numeric rating scale, NRS) 。NRS 将疼痛程度用 0~10 共 11 个数字表示,0 表示无痛, 10 表示最痛。疼痛评估时由患 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选择一个最能表达其疼痛程度的数字。 1~3 分为轻度疼痛,4~6 分为中度疼痛,7~10 分为重度疼 痛。鉴于骨髓腔输液操作的紧迫性,在 NRS 评估基础上, 增加 Wong-Baker 面部表情量表法。两者结合便于患者更直 观准确且快速的表达疼痛状况。最终评分结果以 NRS 为准。 根据急诊创伤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[4] 建议, 中重度疼痛患者, 即疼痛评分 >3 分时,应在非药物疼痛管理的基础上,增加 药物镇痛。
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(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,CPOT)是目前评估意识障碍患者疼痛最好的方法 : CPOT ≥ 2 分,则认为患者存在疼痛 [5]。本研究中,GCS 评 分 <12 分的患者采用 CPOT 评分法评估疼痛情况,该量表包 括 4 个条目:面部表情、肢体活动、肌张力、通气依从性(气 管插管患者)或发声(非气管插管患者),每个条目根据患 者的反应情况分别赋予 0~2 分,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时,将 4 个条目的得分相加,总分为 0~8 分,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的 疼痛程度越高。中国成人 ICU 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 [6] 总结 到患者 NRS ≥ 4 分或 CPOT 评分≥ 3 分时为中度疼痛,此 时需要药物干预。鉴于此,本研究将纳入的患者疼痛评分最 终以无痛或轻度疼痛及中度或重度疼痛二分类进行分析。
1.2.3 资料收集方法及质量控制
调查前,由研究者对急诊创伤护士、护理组长及责任 护士统一进行骨髓腔穿刺置管镇痛及疼痛评估相关知识和 填表注意事项的培训。患者到达复苏室后,由当班护理组 长对其一般情况及疼痛水平进行首次评估、记录,判断是 否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,纳入研究的患者由创伤护士或 责任护士在骨髓腔置管操作前后分别评估患者疼痛评分, 对患者疼痛原因加以区别。
1.3 统计学方法
采用 SPSS 23.0 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。计数资料用频数、 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,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,多个
样本率之间两两比较采用 Bonferroni 法。计量资料满足正 态分布则以均数、标准差描述其集中趋势及离散程度,采 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两组数据是否有差异 ;不满足正 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描述,采用非参数秩和 检验分析两组间数据。以 P<0.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, 其中多个样本率之间的两两比较检验水准。
2 结果
2.1 患者社会人口及疾病相关资料
本研究共纳入 123 例非心脏骤停骨髓腔穿刺患者,其 中男 74 例 (60.16%),女 49 例 (39.84%) ;采用 NRS 评分患 者有 75 例(61.00% ),CPOT 评分患者有 48 例(39.00% ); 年龄24~81 岁,(50.74±6.44 )岁;创伤患者为 111 例(90.24% ); 患者入院时原有疼痛评分(即入院时首次疼痛评分):无痛 或轻度疼痛有 74 例(60.16%),中度或重度疼痛有 49 例 ( 39.84%),骨髓腔输液置管患者一般资料及 IO 穿刺、冲管、 输液开始阶段的疼痛现况(以下简称疼痛评分)见表 1。
2.2 骨髓腔穿刺输液不同阶段患者疼痛现状及比较
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穿刺阶段无痛或轻度疼痛者为 74 例(60.16%),中度或重度疼痛者为 49 例(39.84%), 其 余阶段患者疼痛分级见表 2。多个组的 χ2 检验结果提示, χ2=144.498,P 值 <0.001,说明各组率之间存在差异,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。多个样本率的两两比较结果见表 2,
,仅列出 P<a’值的组别。 3 讨论
3.1 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在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 骨髓腔输液是一项侵入性治疗操作,穿刺阶段需要将
骨髓腔套管针,通过驱动装置穿破皮肤、骨质表皮送入髓 腔。冲管阶段的液体推注,对髓腔产生了瞬时的高压刺激, 研究结果提示冲管阶段中度及以上疼痛患者可达 90%。同 时,骨髓腔输液作为急救中的应急给药技术,常用于心脏 骤停、休克等危急症患者的救治。研究表明 [7] ,创伤失血 性休克患者院外使用骨髓腔内输液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98.0%,存活率为 94.0%。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、碳酸氢 钠 [8] 、血液制品 [9] 等药物的应用,则是此类急症的复苏指 南推荐常用治疗手段。由于此类药物成分的特殊性,常使 血管通透性增加,药液外渗机率增高,对于局部组织形成 高刺激性破坏,甚至坏死,是临床急救场景中棘手的并发症, 严重影响抢救效率。基于循环衰竭早期复苏抢救的时效性, 及高危药品输液对血管的高刺激高渗透性,骨髓腔输液作 为短时间的替代血管通路,在高置管成功率的保障下,减
·400 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年 3 月第 32 卷第 3 期 Chin J Emerg Med, March 2023, Vol. 32, No. 3
表 1 IO 置管患者一般资料及疼痛现况
变量特征 |
疼痛现况 |
|
|
|
无痛或轻度 疼痛 (n=24) |
中度或重度 疼痛 (n=99) |
t/χ2 值 |
P 值 |
|
年龄 ( 岁 , x ±s) 性别 ( 例 ,%) |
55.4±11.23 |
49.71±8.94 |
1.420 |
0.158 |
男 |
24 (100.00) |
50 (50.50) |
19.744 |
<0.001 |
女 诊断个数 ( 例 ,%) |
0(0.00) |
49 (40.49) |
|
|
1 |
12 (50.00) |
37 (37.37) |
1.745 |
0.418 |
1~3 |
6 (25.00) |
38 (38.39) |
|
|
>3 是否创伤 ( 例 ,%) |
6 (25.00) |
24 (24.24) |
|
|
是 |
24 (100.00) |
12 (12.10) |
3.224 |
0.073 |
否 文化程度 ( 例 ,%) |
0 (0.00) |
87 (87.88) |
|
|
文盲 |
0 (0.00) |
|
16.588 |
0.002 |
小学 |
12 (50.00) |
19 (19.19) |
|
|
初中 |
6 (25.00) |
50 (50.50) |
|
|
高中 |
6 (25.00) |
12 (12.10) |
|
|
大学 婚姻状态 ( 例 ,%) |
0 (0.00) |
6 (6.06) |
|
|
已婚 |
18 (75.00) |
99 (100.00) |
26.019 |
<0.001 |
离异 其他疾病史 ( 例 ,%) |
6 (25.00) |
0 (00.00) |
|
|
是 |
12 (50.00) |
43 (43.40) |
0.337 |
0.562 |
否 常规用药史 ( 例 ,%) |
12 (50.00) |
56 (56.57) |
|
|
是 |
12 (50.00) |
25 (25.25) |
5.625 |
0.018 |
否 BMI( 例 ,%) |
12 (50.00) |
74 (74.75) |
|
|
体重不足 |
0 (0.00) |
12 (12.10) |
8.248 |
0.041 |
正常 |
6 (25.00) |
43 (43.40) |
|
|
超重 |
12 (50.00) |
31 (31.30) |
|
|
肥胖 是否存在创面 ( 例 ,%) |
6 (25.00) |
13 (13.10) |
|
|
是 |
6 (25.00) |
62 (62.60) |
11.063 |
<0.001 |
否 IO 置管部位( 例,%) |
18 (75.00) |
37 (37.37) |
|
|
胫骨 |
12 (50.00) |
44 (44.44) |
0.240 |
0.624 |
肱骨 IO 针型号 ( 例 ,%) |
12 (50.00) |
55 (55.56) |
|
|
中 |
12 (50.00) |
44 (44.44) |
0.240 |
0.624 |
大 是否使用镇痛 药物 ( 例 ,%) |
12 (50.00) |
55 (55.56) |
|
|
是 |
0 (0.00) |
38 (38.38) |
13.330b |
<0.001 |
否 |
24 (100.00) |
61 (61.60) |
|
|
少了此类药物紧急输注的顾虑,常作为外周静脉置管尝试 失败后的首选替代通路。作为可靠的急救血管通路,药物 的化学刺激和加压输液装置的使用,对髓腔形成了不可避 免的刺激。穿刺、冲管以及输液阶段的操作,对机体产生 了物理、化学以及炎症刺激,形成了急性疼痛的痛觉信号, 激活了痛觉的外周伤害感受器,经痛觉传导通路,通过神 经传导及大脑的分析迅速感知。研究中,GCS 评分 >12 分
表 2 不同阶段患者疼痛现况( n,%)
两两对比组别 |
无痛或轻度 疼痛者 |
中度或重度 疼痛者 |
χ2 值 |
P 值 |
穿刺阶段 |
|
|
|
|
冲管阶段 |
12(9.76) |
111(90.24) |
8.805 |
0.003 |
开始输液阶段 |
12(9.76) |
111(90.24) |
8.805 |
0.003 |
输液 15 min |
56(45.53) |
67(54.47) |
14.536 |
<0.001 |
输液 60 mina 冲管阶段 |
50(68.49) |
23(31.51) |
10.990 |
0.001 |
开始输液阶段 |
12(9.76) |
111(90.24) |
24.461 |
<0.001 |
输液 30 mina |
43(47.25) |
48(52.75) |
12.383 |
<0.001 |
输液 60 mina 输液 30 min |
50(68.49) |
23(31.51) |
24.084 |
<0.001 |
输液 15 min |
56(45.53) |
67(54.47) |
33.385 |
<0.001 |
输液 60 mina |
50(68.49) |
23(31.51) |
23.721 |
<0.001 |
注: a 整体数据未达 123 例,因部分患者在观察 30 min 或 60 min 时已拔除 IO 通路,故无法评估
的患者有明确的疼痛主诉, GCS 评分≤ 12 分的患者, 局部 肢体存在抖动等躲避疼痛伤害的活动。疼痛在骨髓腔输液 患者中普遍存在,疼痛管理应在不影响急救进程的情况下, 作为操作常规实施。
3.2 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呈规律性变化
骨髓腔输液患者在不同操作阶段会呈现不同规律性变 化的疼痛状况。在穿刺、冲管阶段的疼痛,呈现由轻及重 的上升状态,在输液阶段趋于恒定,加上镇痛药物的作用, 疼痛评分较冲管阶段逐渐下降,并持续稳定在一定水平, 直至管道移除。根据现有的护理专家共识 [2] 意见和国外学 者研究 [10] ,对于清醒或疼痛反应明显的患者,建议遵医嘱 必要时在骨髓腔穿刺前使用 2%利多卡因,穿刺点组织浸 润来缓解疼痛。此阶段的疼痛,多源于表皮穿刺瞬时的刺 激,其程度与外周静脉穿刺时产生的疼痛相当 [11] ,处于患 者能耐受的范围,且此阶段对于置管时效性和成功率的需 求更为迫切,通常不给予局部浸润麻醉。穿刺阶段无痛或 轻度疼痛患者明显多于中度或重度疼痛患者(60.16% vs. 39.84%),可在无镇痛的情况下直接穿刺。在穿刺成功后的 冲管阶段,患者的疼痛感最为强烈,建议必要时实施镇痛。 冲管期的疼痛易受骨密度的影响,致密组织的不等量堆积, 形成了冲管时的阻力, 阻力越大, 压力越大, 疼痛感越明显。 临床观察提示,此阶段疼痛与开始输液时疼痛对比存在一 定差异,且疼痛评分在该阶段呈现陡坡式上升趋势,疼痛 峰值显现,一直延续至镇痛给药后。镇痛给药在数分钟内 起效,压力冲管后形成开放的血管通路,髓腔内压力下降 及镇痛作用同时显现,疼痛感随之呈现短时的下降趋势。 因此,该阶段的药物镇痛有显著效果。在输液阶段,持续 加压装置的辅助,通过恒定压力维持恒定有效的滴注速度, 开始输液时仍有半数以上患者疼痛评分处于中度及以上水 平。在持续加压输注过程中,疼痛无明显波动变化。因此,
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年 3 月第 32 卷第 3 期 Chin J Emerg Med, March 2023, Vol. 32, No.3 ·401 ·
临床应用中,应考虑各阶段疼痛变化的规律实施全方位的 镇痛评估及干预。此外,考虑到疼痛峰值阶段的镇痛给药 方式的特殊性,给药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,可 能会使急救给药滞后。未来研究中,是否可通过改善给药 装置等方式实施针对性优化,提升镇痛过程的时效性。
3.3 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个体差异大
疼痛是个体对于外界伤害性刺激的保护性反应,引 发疼痛的刺激从受创部位或者病灶部位发出并传导至中 枢神经、使人产生疼痛感知的过程。作为个体的主观感 受,其感知和耐受程度本身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。研究中, 60.16% 患者在穿刺阶段疼痛评分呈现较低水平,处于机体 相对可耐受程度,对于镇痛干预需求低,临床实践中未给 予相应镇痛。此外,在骨髓腔输液操作的穿刺、冲管、输 液开始及输液 15 min 疼痛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的患者达半 数以上。38.4% 患者在镇痛干预后,仍诉骨髓腔置管部位 及输液存在明显疼痛不适,提出再次给药甚至是移除管道 等需求,以缓解或停止局部穿刺点的疼痛。分析其原因, 可能与不同的留置针型号、不同的置管部位、不同的人口 学特征因素 [12] 有一定的相关性。个体案例的不同表现,提 示对于疼痛的评估时间、镇痛药物的给药时间及给药剂量, 均应作为疼痛判定和处置的基础原则,贯穿于此类患者骨 髓腔输液的应用中。全覆盖、精准化的个性镇痛方案构建, 应成为今后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研 究和探讨。
3.4 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本研究局 限性
本研究初步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患者在性别、 文化程度、婚姻状态、既往用药史、BMI、是否存在创面、 是否使用镇痛药物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但由于本研究 仅为单因素分析,无法确定每个变量对疼痛影响的贡献大 小,也无法控制混杂因素及变量间相互干扰因素,建议未 来学者基于本研究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多因素分析。由于 样本量的局限性以及可替代血管通路的建立,多数患者骨 髓腔输液的应用时间受到限制,因而无法进一步观察和记 录较长输液过程的疼痛变化,需要后续更大样本研究的深 入开展。
综上所述,疼痛是骨髓腔输液技术日趋成熟中,必须 面对和克服的重要问题,贯穿了穿刺、冲管、输液全过程。 疼痛规律性变化,为临床后期个性化镇痛方案制定指明了 方向。相关影响因素的总结,利于推动针对性镇痛模式构 建的进一步完善。鉴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,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,后期仍需要进一步开展针对影响因素的大样本深入 研究,以便优化临床实践和应用。
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
作者贡献声明 金静芬 :研究设计 ;詹玥 :研究实施、 论文撰写;杨旻斐、姚晓月:研究设计、论文修改;徐钰威: 数据采集
参 考 文 献
[1] 詹玥 , 杨旻斐 , 姚晓月 , 等 . 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通路建立
时机的研究 [J].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, 2020, 1(4): 293-297.
[2] 王飒 , 封秀琴 , 张茂 , 等 . 骨髓腔输液通路临床应用护理专家共 识 [J].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, 2020, 1(4): 362-370.
[3] 尤黎明 , 吴瑛 . 内科护理学 [M].6 版 . 北京 : 人民卫生出版社 , 2017.
[4] 急诊创伤疼痛管理共识专家组 . 急诊创伤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[J].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, 2022, 31(4): 436-441. DOI: 10.3760/cma. j.issn.1671-0282.2022.04.003.
[5] Kotfis K, Zegan-Bara ńska M, Szydłowski Ł, et al. Methods of pain assessment in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- Polish version of the CPOT (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) and BPS (Behavioral Pain Scale)[J]. Anaesthesiol Intensive Ther, 2017, 49(1): 66-72. DOI: 10.5603/AIT.2017.0010.
[6]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. 中国成人 ICU 镇痛和镇静治疗指 南 [J].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(网络版) ,2018,4(2):90-113. DOI: DOI:10.3877/cma.j.issn.2096-1537.2018.02.002.
[7] 王坤 , 杨萍芬 , 严浩 . 骨髓腔穿刺输液在院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 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[J].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, 2020, 15(3): 288-290. DOI: 10.3969/j.issn.1673-6966.2020.03.011.
[8] Magnuson N, Nehme Z , Bernard S, et al . Paramedic - witnessed paediatric out-of-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Victoria, Australia[J]. Resuscitation, 2018, 130: e144. DOI: 10.1016/ j.resuscitation.2018.07.310.
[9] Auten JD, McEvoy CS, Roszko PJ, et al. Safety of pressurized intraosseous blood infusion strategies in a swine model of hemorrhagic shock[J]. J Surg Res, 2020, 246: 190-199. DOI: 10.1016/ j.jss.2019.09.005.
[10] Dev SP, Stefan RA, Saun T, et al. Videos in clinical medicine.
Insertion of an intraosseous needle in adults[J]. N Engl J Med, 2014, 370(24): e35. DOI: 10.1056/NEJMvcm1211371.
[11]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 , 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 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. 中国骨髓腔内输液通路临床应用专 家共识 [J]. 中国急救医学 , 2019, 39(7): 620-624. DOI: 10.3969/ j.issn.1002-1949.2019.07.002.
[12] Devlin JW, Skrobik Y, Gélinas C, et al.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
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in, agitation/sedation, delirium, immobility, and sleep disruption in adult patients in the ICU[J]. Crit Care Med, 2018, 46(9): e825-e873. DOI: 10.1097/ CCM.0000000000003299.
( 收稿日期 :2022-10-29) (本文编辑 :张斯龙)